



编者按:
在边远的地方,在扶贫的路上,有一群电科人怀揣使命,肩负担当,一手一脚干实事,一心一意为人民。他们用朴实与智慧,书写着不一样的青春。读他们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草木萌芽,田园开花,能看到希望的果实结满枝头,触目感动,温暖人心。
我叫力鑫,是中国网安的一员,也是电科大家庭的一份子。2018年8月,受集团公司指派赴电科定点扶贫县——四川叙永挂职人民政府副县长开展扶贫工作。
扣脑门促管理,想点子助转型
2018年8月我到县里时,高家村、白腊苗族乡亮窗口村、高峰村的3个集体经济养牛场,当时存栏不到90头,养殖规模和效率不理想。在多次走访调研中发现,设备设施保养管理不到位、饲养技术不规范,处于“想怎么养就怎么养”的状态。在与村干部交流中发现,由于购牛渠道不畅,活牛收购价格与活牛销售价格出现倒挂,算来算去养牛没有利润,加上人员工资,草料成本,牛场出现了亏损。
在与基层干部认真分析情况后,我按照集团帮扶方向,指导三个牛场制定了相关整改计划,从规范管理制度到明确管理责任人,与电科驻村第一书记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和集体经济两手抓。
每半个月我都会坚持到亮窗口或高家村督促整改,帮助解决问题,协调镇、村关系。工作逐渐有了成效,情况有了起色,要求严了,明白了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工作也就更加顺畅。
识地缘见成效,看产业谱新篇
内部管理的强化让“养牛”变得更加科学,但真要创造经济价值,还需要在“卖牛”上下功夫。
产业发展关键在两端,生产和销售,以现在的饲养成本卖活牛肯定亏损,要提高牛肉附加值那就只有走深加工这条路。于是在2018年9月我和电科驻村第一书记开始谋划深加工,指导高家村注册了“乌蒙好牛”品牌,开发了冷鲜肉系列产品。但由于叙永县冷链物流不完善,运输成本高,抬高了产品成本和价格,不利于市场接受,年底我又通过央企挂职干部联系上了阆中张飞牛肉开始探索合作开发深加工产品。从而建立了从购牛-养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产业实现了产品化,牛肉的附加值提高了,每头牛的利润提高到了7000元。现在亮窗口村和高峰村牛场已经与高家村建立了委托销售合作,以点带面的效果显现出来,真正践行了集团“因地制宜、造血为主”的扶贫方针。
2019年以前,亮窗口牛场的牛儿的口粮都靠买,收购价格高、运输成本高,2019年3月,亮窗口村通过定向种植和定向收购的方式流转了140余亩贫困户土地种植牧草和全株玉米,不仅解决了牛场草料问题,还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2019年9月27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熊群力亲临亮窗口村牛场,见证了44户玉米种植户在牛场领取了24万元的玉米收购金,户均增收4500余元,增收最多的一户领到了1万余元,这是“精准扶贫、电科特色”扶贫成效的充分体现。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2019年高家村集体牛场实现680万元的销售收入,全年实现利润70万元,位列全县248个村社集体经济第一名。亮窗口牛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余万元,利润9.6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扭亏为盈。现在牛场红火了,群众分到钱满意了,村社干部有了目标更积极了,乡镇干部看到效益更主动了。
有了模式,就有了希望,持续巩固形成长效才能真正实现造血。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的工作都有当地贫困户和村社干部的参与,他们不仅仅是产业扶贫的参与者,也是脱贫成效的受益者和见证者。
行田间无畏惧,洒汗水有初心
初次进牛场,我是捂着鼻子进去的,呆了不到10分钟我就想往外跑。不仅是因为味道很“酸爽”、很“生态”,更可怕的是黑乎乎小指头大小的“牛蚊子”,在身上一叮就是一大片红肿,奇痒难耐。
但要想搞清楚情况,看得懂牛的长势,受不了也得受。外出学习考察养殖企业和市场,偶尔也要忍受一些刺耳的“褒扬”:中央企业搞养牛,真是高射炮打蚊子。这个时候,笑一笑,埋头干,也没啥。现如今,给我一包瓜子,我可以和你唠一天一夜的“牛经”,这些都是我们电科挂职干部长期钻山沟、进牛圈、跑企业,双手合十、点头哈腰求教来的。在基层工作,脚不沾泥、头不点地是学不到东西,也交不到朋友的。
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吴曼青院士到叙调研时指导,要带着真情实意扶贫,才能扶好贫。因此在叙工作期间,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基层转,到集体产业看、到群众家里看、到田间地头看,慢慢的真情实感也就出来了,能听懂他们的方言,看到他们真诚的笑容,我觉得我和他们就是一家人。
扶贫蓝图绘到底,但叫乌蒙焕新颜
自2013年起,中国电科党组就制定了符合叙永县中长期扶贫工作的规划,在春潮澎湃的中华大地,在繁花盛开的乌蒙山间,无数电科儿女行走在扶贫路上,按照集团扶贫蓝图,挥洒着热血与青春,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强劲的电科活力。一年年、一岁岁,乌蒙的泥丸已经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往日的闭塞山村张开了热情的臂膀,电科儿女用实际行动在这场伟大的事业中刻上了深深的电科印记。